處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,也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。處暑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說:“處暑,七月中。處,止也,暑期至此而止矣。”也就是說過了處暑,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,天氣要漸漸涼快起來了。
處暑是一個與溫度有關的節氣,是溫度變化的重要節點,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。所以古人說:“秋初夏末,熱氣酷甚,不可脫衣裸體,貪取風涼”,又有“七九六十三,夜眠尋被單”的說法。總之,處暑之後,白天可能還會有暑熱的感覺,但早晚溫差會變大,晚上容易着涼,尤其是“一場秋雨一場寒”,一旦下雨,更是給人秋涼的感覺,因此,這也是感冒、咳嗽、腹瀉的高發季。
襄陽市中醫醫院肺病科副主任左明晏提醒,處暑時節應早睡早起,保持充足睡眠,收神“蓄陰”,增強體育鍛煉,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。同時,要注意適時增減衣物,特別是戶外活動後,一定要及時擦乾汗水,穿衣保暖;注意空調使用適度,室內經常開窗通風,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;注意手衛生,勤洗手,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,嚴防胃腸道疾病,尤其是老人和孩子。
此外,處暑過後,人們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咽乾、鼻燥、皮膚乾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狀。中醫認爲,肺與秋氣的關係十分密切,中醫學的經典著作《內經》中說:“燥勝則幹”。就是說秋季燥邪侵入人體多損傷陰津,使人體出現一系列陰津不足、乾燥失榮的表現,而防治肺燥,清熱潤肺養陰纔是關鍵。
因此,處暑時節,飲食調養當以清淡爲主。可適量飲用開水、蜂蜜、淡茶、牛奶等,多吃蘿蔔、山藥、竹筍、南瓜、綠豆、秋梨、柿子、百合、甘蔗、銀耳等潤肺生津、養陰清燥的食物。同時,還可以吃一些鴨肉、黃鱔、豬瘦肉、海產品等,既可補充營養,又可以緩解秋燥不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