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”,這是人們熟知的一條歇後語。姜太公的真名叫呂尚,在輔佐周武王滅商建周的功績中名噪天下。但他的被重用並非釣魚有奇招或是拉關係,靠裙帶,而是因爲周文王在一次奇夢中認識了他。以致“占夢”一詞從此竟成爲帝王求得賢相的典故。
以夢的解讀方法去看周易,也會有一些發現。
《易》是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幾部著作之一,也是最古老的幾部著作之一。以漢代開始易學就興盛於中國,二千看以來研究易學的著作漢牛充棟,幾乎絕大多數古代學者都對它有所研究。後來,《易》被稱爲《易經》,成爲科舉取士中的必修課,讀它的人就更多了。在這情況下,易經的各個方面都曾被無數才智之士苦心研究過。在今天,我們試圖在易經研究中獲得新的發現已不是件容易事,獲得較大的發現更好像是天方夜譚,如果說是由一個並非專攻古文的人獲得較大發現,那可以說像是個笑話了。
但是我學是斗膽提出我的一個初步發現,那就是,易經中卦辭和爻辭有些是對夢境的描述。我更進一步提出假說:易經的一個來源是占夢的著作,易經中大多數卦辭和父辭以及占斷是夢和對夢的占斷。占夢和龜佔、蓍草佔相結合構成了易經。
這是個極簡單的發現,但是,以往卻幾乎沒有什麼人看到這一點。這類事在科學發展史上其實極爲常見。許多大科學家看不到極容易被看到的事實。原因往往是,他們的思維受固有定勢的影響,已經緊緊粘附在舊的思路上了,因而也就不容易轉換到新思路上。
如易經,其中有哲學、有倫理,有數術,吸引着無數學者在這些方面下功夫,但學者們卻較少作爲一本占卜的書去看易經。而江湖術士雖然努力用它卜卦,卻少有人對它的起源和演變這類問題感興趣。因爲,此書作爲占卜書的最基本的問題卻被人們忽視了。
如果我們拋開了二千年來人們對易經的一切註解、評論和衍化,用看古代卦書的眼光看它,我們就會很容易接受這個論點;它包含占夢的內容。而不用占夢書去解釋,許多經文將不可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