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陽光抵達黃經 315°
北斗星斗柄偏向寅位
春分,爲二十四節氣之首,別名正月節、歲節、改歲、歲旦等。立,是“開始”之意;春,意味着着溫暖、生長。
二十四節氣最開始是根據“移花接木”制訂,當北斗七星的斗柄偏向寅位時爲春分。現行標準是根據太陽黃經近視度數定節令,當太陽光抵達黃經315°時爲春分,於每一年陽曆2月3-5日交節。天干地支元紀,以寅月爲春正、春分爲歲首,春分乃天地萬物起止、一切更生之義也,代表着新的一個輪迴已打開。
節令民俗文化:喜迎春、郊遊、鞭春牛、咬春
立春三候:東風解凍,蜇蟲始振,魚陟負冰
節氣風俗習慣
春盤
春盤是春分飲食搭配風俗習慣之一,主要是蔬菜水果取油麥菜瓜果蔬菜餅糖放盤裏爲春盤(或拼出盤)饋送親朋好友或自吃取喜迎春之意。盤裏關鍵有:鮮果、蔬菜水果、糖塊、餅、餌五種。蔬菜水果關鍵有:豆芽菜、籮卜、莧菜、西蘭花、油麥菜、黃豆、雞蛋、土豆折。杜甫《立春》:“春日春盤細油麥菜,忽憶兩京梅發時。”
田艾籺
田艾籺是春天普遍的當季食品類。在初春季節,春回大地,鶯飛草長,恰好是耕作的原野上田艾生長的鼎盛時期,田艾約10cm高,葉片是粉綠色的,花瓣白正中間綠,全身上下爬滿毛絨。據《食物本草》裏詳細介紹,田艾具備去溼氣,養胃,清腸排毒等作用。田艾籺也是祭神的節氣供品,禱告順順當當。
咬春
明《酌中志》:“春分之時,無高低貴賤嚼籮卜,曰‘咬春’。”
肉糉
《歲時廣記》:“在明富貴人家造面蠶,名曰‘探官蠶’。又因春分日做此,故又稱‘探春蠶’。”
深寒離開
雪融草青
冬已盡 春未來可期